“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2016年,全国各地的美术馆继续打开大门,活化典藏资源,把民众请进艺术殿堂,把美术馆变成美育的教室。从2012年至今,文化部重点项目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已经持续开展了5年。在这5年中,美术馆在馆藏品的研究、梳理、展览、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日前,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展览项目验收评审工作顺利完成。经过专家小组认真评审,并由文化部审核,纳入《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目录》并最终实施的30个展览项目全部通过验收评审。在此基础上,共评选出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优秀展览11个。
活化典藏 荟萃精品
与往年相比,今年展出季体现了多重特色。从入选项目来看,各家美术馆继续立足自身定位,挖掘藏品资源,加强学术策划,结合自身文化特色,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学术价值的展览。作为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重要展览项目之一的“故事绘——中国美术馆藏连环画原作精品展”,拿出了近半数的馆藏作品,涵盖了整个20世纪中国连环画发展的各个阶段。一些经典的连环画作品,如《长恨歌画意》《李逵闹东京》《桃花扇》等,在展览中全套向观众呈现。中华艺术宫“现实的光芒——中国画现代人物画研究展”更是联合9家美术馆(博物馆)藏品展出,为达到展览的学术追求和展示效果做出了贡献。
部分国家重点美术馆策划的展览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时代敏感,体现了美术馆的责任感和文化担当。如北京画院美术馆的“一位艺术家的长征——北京画院藏沈尧伊《地球的红飘带》连环画原作研究展”,就是为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而进行的专题策划,展览立体而有深度。
立足本土 深挖资源
与国家大型美术馆相比,许多地方美术馆、名家艺术馆(纪念馆)馆舍不大,馆藏有限,藏品单一。如何在有限的藏品、有限的展览空间里,做出特色,做出深度?今年入选的多家美术馆将这些劣势变成了优势。小而精,细而深,是它们奉献给观众的“营养餐”。黑龙江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群体性版画创作和传导散播,形成了中国美术史上别具一格的以北大荒版画为发端和主流的黑龙江版画创作学派。黑龙江省美术馆立足于本土的文化生态与艺术资源,以版画作为典藏的主要方向和特色定位,在多次推出馆藏版画展览的基础上,今年注重将意大利、日本的版画引进展览,体现了对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思路。
对名家资源的重新发掘也是本季展览的突出特色。如潘天寿纪念馆在连续多年策划实施展出季项目的基础上,今年又以“作品解析”的角度切入馆藏潘天寿作品,不断有所创新突破。关山月美术馆从一幅长卷入手,分析其时代图景,展示了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现状。
公共服务 文化惠民
公共教育及文化惠民活动形式多样,让观众进一步了解艺术、加深对展览的理解,已成为众多美术馆的自觉意识。如莞城美术馆结合藏书票的特性,将藏书票印到环保袋上,开展“小小藏书票带回家”等活动,将艺术和生活进行了更好的结合。此外,莞城美术馆长期开设特色公共教育活动“行进中的美术馆”,把艺术导览、专题讲座送进课堂、社区,请观众进入美术馆上体验课,目前已举办活动近20场,参与总人数达2.5万人。
今年河南省美术馆结合版画家沙清泉艺术作品,在艺术衍生品的开发方面大胆投入。他们从画家作品中寻找创意,挑选图案,发挥自主能力设计了水杯、书签、背包、T恤等文创产品,并且基本做到收支平衡。这也开启了省级美术馆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并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有益探索。
可以说,以馆藏研究利用为核心,以展览策划、配套公共活动和传播推广等为手段,“展出季”品牌在这一年度的项目中得到了深化和丰富。从最初的仅仅是把自己的藏品拿出来,到开始对藏品做研究梳理,并以学术研究推动展览展示、以公共文化教育活动配套展览,同时在社会、观众中获得更广泛推广,提升美术馆自身影响力,进而又带动新的精品入藏,实现了美术馆资源的良性循环。通过评审而遴选出的优秀展览,在展览内容、学术研究、展陈方式、公共教育、媒体传播等各个方面,都对美术馆如何有效开发自身藏品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做出了有效的探索和示范,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和品牌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