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宽《溪山行旅图》-北宋
文|楚寻欢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泣下。”
中国人对山水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注入了人文精神的寄托,丰茂温暖抑或枯寒沧桑都是境随心转的心灵映射。
“高山仰止”是品德崇高的象征,雄伟博大的自然山水之本体精神古往今来都为文人墨客所倾怀。
一、“写意”精神下的中国山水画文脉传承
老庄与禅宗哲学思想是中国山水画表达的文脉根基。当自然的山水成为山水的自然,“含道映物,澄怀味象,质有而趣灵”的玄学精神方显山露水。技近乎道,这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表征的本质区别。
倪瓒-故宫藏《云林远岫图》-元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激发了中国人的诗性,山水画是人类精神表达欲望的呈现,并影响了人类的当下生活。山水的静穆与博大契合了古人对自然的向往与神游,五代至宋朝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王希孟、李唐、米芾、马远、夏圭等山水画大家将山水的物理与技巧结合臻达顶峰。从南朝宗炳的“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到王微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从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到赵孟頫首开元代文人山水盛行之风气,“元四家”中倪云林“不求形似,聊以自娱”的山水成为超凡脱俗的逸格典范;“明四家”以降,从担当诗禅一如的简逸山水,再到石涛的“一画也,无极也,天地之道也”,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山水画所走的是轻器重道的艺术之路。从山水的自然到气韵的精神,中国山水画的文脉流转与意境追求与中国艺术推崇的“写意”一脉相承。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局部-清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