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榜书,费瀛说过:“必须名师指授,八法、八病、运笔、撮襟等法,逐一讲究,意中了了,然后落笔,则一点一画都从规矩中来……临写时,更得精通书法者,提掇点化,则心益明,见愈长,临池之业,日异而月不同,骎骎骚到古人佳处矣。”在掌握“八法”(永字八法)、消除八病(八病即是俗语说的败笔,概括有八种,1、牛头是起笔太重,反复涂抹,如牛头一样。2、鼠尾是运行到最末,力微画细,如鼠尾一样。3、蜂腰一画之首尾很重,中间很小,如蜂腰。4、鹤膝笔画两端轻,中央重,如鹤膝形。5、竹节中央笔画小,两端圆突如竹节。6、棱角笔法起止不干净,露棱现角。7、折木如木之折断,无切面,而现刷形。8、柴担如担物之扁挑,中高端低,或中低而端高。上面八种都是败笔,有一于此,全字都减色了。)点画都能出入规矩、把握范本书写技巧后,再从他从径尺大字开始练习,循序渐进。
具备相应书法理论知识,对提高榜书书写水平大有裨益。若能旁及绘画的笔、墨、水、色彩等相关知识,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执笔法
写榜书当然是用大笔,在执笔方法上与传统的执笔法有所区别,有单手执笔和双手执笔之分,单手执笔宜采用提斗和撮管法。要领是:指实、掌垂、肘斜、臂抬、肩松,根据书写习惯,可高执笔或低执笔。 双手执笔,即双手紧握巨型大笔。要领是:右手在前左手在后,握住笔杆中上部,臂自然下垂,笔与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类似于打太极拳。
2、身法和步法
(一)以内的字在桌上写。
在桌面上书写时,上身微微向桌面躬,左手撑着桌面,右臂抬起,臂根离开身子,松肩、肘斜下、掌下垂。双脚左右分开与肩同宽,右脚在前,与在后的左脚相距约半个脚掌,膝可微屈,但不超过脚尖。在力的分配上,左手与双脚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根据书写需要,身体的重心要在双腿之间变换,左手撑着桌面的力量也要随着变化。
(二)以上的字在地上写。
以大地为书桌,弯腰,两眼俯视铺在地面上的纸张,上身微微前躬,头部不应超过前脚脚尖,双脚成弓步,根据书写需要,身体的重心要在双腿之间变换。步伐、呼吸和书写三者要协调配合。移动碎步应快速轻捷,准确到位,脚跟微微离开纸面,脚掌不要擦着纸面走。书写时,要穿软底鞋或纯棉袜。
3、墨法
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墨者,字之血脉也。水与墨配合比例关系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书写质量,因此,掌握、运用好这两者,并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费瀛说:“(墨)弗令太浓,浓则滞笔,亦弗太淡,淡则无精彩。俟其浓淡适中,倾注别器,以供挥洒……久停宿墨,亦不中书。”古人用墨经验值得借鉴。今天已进入多元化书法时代,榜书的墨色也应随着时代而改革,如借用国画水破墨法(即毛笔先蘸适量的墨,随即笔尖蘸清水)、墨破水法(即毛笔笔肚留有适当清水,后用笔尖蘸墨)书写,再辅之以不同节奏的运笔,纸面上会出现丰富的墨色变化,有时还会出现飞白。如用全浓墨或全淡墨书写正文,那么题款可用浓墨正文题淡款、淡墨正文题浓款的方式使墨色产生变化。切忌用宿墨。
作榜书要求笔酣墨饱,但要克服毛笔从容器中提出来时,墨汁不断往纸上滴洒的毛病。如希望笔肚含更多墨汁,可改用长锋。如使用的是长锋毛笔,可用左手持废宣纸,兜在笔头下同步到达书写位置,这样即便是掉下墨汁,也落在废宣纸上。如墨汁不慎落到纸上,应灵活运用处理。使用巨笔作书,应请人端盆在笔下接着滴下来的墨汁。
4、选帖
要临写榜书,应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字径大、字口清晰的名家法帖和刻石作为范本。简单推荐一下:原则上以雄强、肥硕一路为学习范本,如《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门颂》、《张猛龙》等。
康有为誉泰山金刚经为“榜书第一”
位于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相通。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一片大石坪上,镌刻着1400多年前摩勒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部分经文,字径,原有2500多字,现尚存1067个。大字遒劲古拙,篆隶兼备,是泰山佛教文化的瑰宝。清人冯云鹏在《金石索》中盛赞:“如印泥画沙,草情篆韵,无所不备。”经刻现存1067个字,无年款和书刻者,学者多疑为北齐人所书。经刻结体宏阔自然,富于变化,书艺之高、字体之大、规模之巨,世所罕见。《书法津梁》称其为“大字鼻祖”,康有为誉之为“榜书第一”。
经刻北断崖若斩,溪水漫石而下,似横阔短帘,名水帘泉。崖上有“枕流漱石”、“千古奇观”、“冷然清韵”诸刻。西侧石上有宋政和年间陈国瑞题刻。1965年,为使经刻免受冲刷,在崖北筑坝拦水西流。1982年,经刻四周建石栏保护。
石坪东北原有明人刻《大学》,俗称大学圣经。万历年间都御史李邦珍在东侧巨石上大书“经正”,并有注语,劝人弃释归儒。《大学》经刻于清康熙年间毁。
经刻西北有巨石,高约,宽约,石辟为两半,上题“试剑石”,又名仙峡石。万恭于明隆庆年间依崖筑石亭,崖摩刻《高山流水亭记》。万历年间崔应麒摩刻草书《晒经石水帘诗》:“晒经石上水帘泉,谁挽银河落半天。新月控钩朝挂玉,长风吹浪暮疑烟。梵音溅沫干还湿,曲涧流云断复连。选胜具觞恣幽赏,题诗愧乏笔如椽。”亭于1965年移西山谷口,额“高山流水”,又额“源头活水”,柱联:“天门倒泻一帘雨,梵石灵呵千载文。”
经石峪四面环山,深谷幽奥。龙泉峰耸峙于东,锐若茁笋;炮高岭横亘于西;涧水自东北三叉沟乱石中泠泠而出,绕龙泉峰流入中溪。
返回盘道北行不远,有石桥横跨,名注水流桥。桥西北危崖耸立,飞瀑散珠,如带若帘,名天绅岩,俗称水帘洞。岩顶山坳北侧有明代文学家钟惺、林古度、吴惟明3人即兴合作《水帘诗》摩刻。
天绅岩东北有群石峭列如笋,题刻“万笏朝天”,锐锋丛生,景观独特。天绅岩北为登仙桥,俗称东西桥子。桥西南遍地红沙石,名红沙岭。桥北东侧有古洞如棚,可以容马,明代吴维岳大书“歇马崖”。旧传吕洞宾曾在此崖上留墨。北为总理奉安纪念碑。为纪念孙中山安葬南京而建。又北,古柏夹道,浓郁遮天,人行其中如入洞穴,虽炎夏酷暑而凉气宜人。清代张玢题“柏洞”。柏洞北有古槐4株,高大擎云,蔚然葱翠,传为唐槐,其地名四槐树。后又衍生3株。1987年夏,路东一株古槐被风雨摧折,横拦盘道,游人自下而过,遂成拦路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