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首 页 协会概况 新闻资讯 名家访谈 会员信息 理论研究 作品销售 联系我们
 
中国榜书: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艺术精华
用户名: 密 码:
协会新闻
活动专题
书画新闻
邯郸市举行职工法律…
保定市榜书协会成立…
5月18日上午,阳光明媚,保....
保定市榜书协会走进…
5月8日上午,保定市榜书协会常....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

电话:0311—87016826    

传真:0311—87026736

E-mail:lizhongwen66@126.com

名家访谈
画家吴青霞的艺术人生

来源:美术报 时间:2017/12/13 15:52:24 浏览:1534次

(原标题:画鲤名家 吴青霞)

吴家原籍江阴,从祖父吴亮采迁徙至常州定居,以经营农庄为生。吴青霞的父亲吴仲熙心爱书画,不喜农商,他在书画家里混,看得多听得多了,逐渐熟谙画理,对人物、山水、花鸟的鉴赏水平大有提高,他还有一爱好,但凡人家买卖字画交易古董,他也喜欢听喜欢看。久病成郎中,他也成为江南著名的收藏家和鉴赏家。吴青霞出生时,吴家已从大地主降级至一般地主,那些良田大都让吴仲熙变卖了收藏历代名家字画。

吴青霞自幼聪慧,6岁就读于江苏武进女子师范附属小学,她从小喜欢涂鸦;升入师范中学后,在家时由父亲督促学习书法绘画。父亲鼓励她:“不要怕浪费宣纸,要多画多练,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吴青霞听父亲评品字画、讲诗论典,讲授国画六法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虽然对父亲的教诲并不完全理解,但她刻苦用功,从临摹宋、元、明、清各派工笔画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入中国画这个艺术圣地,深得其精髓,由此打下深厚的国画功底。

20世纪20年代,在常州公园内曾举办过一次书画义卖赈灾的画展。在琳琅满目的作品中,有两幅设色妍丽、活色生香的花鸟和仕女扇画引起了人们的注目,而作者就是刚满12岁的小姑娘——吴青霞。吴青霞的作品首次亮相即崭露头角,在当时得到了观者的广泛好评,人们纷纷称赞其为“女神童”。而父亲则对她说:“如今社会时尚,均以能画附庸风雅,但绝不会有突出之大家。你学画必须心入其中,切不可有半点虚假,敷衍其事……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你要师古人,也要师造化。”这番话深深地扎根在年幼的吴青霞心中,循以为诫。1926年,年仅16岁的吴青霞参加了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日第四届联合画展”。作为当时参展年龄最小的作者,其作品受到了广泛关注并得到佳评。

1928年,吴青霞举家移居上海。当时的上海,有些尚未出名的画家迫于生机,不得不冒用古代名家仿作旧画。吴仲熙反对做假画,认为这是涉及到人品的大事,并且屡屡教导女儿。吴青霞牢记在心,从不制作冒用古人姓名的仿品。她的画件摆在笺扇庄内,画作上就署“吴青霞”。她起了一个号“龙城女史”,后来还增添一个别署“篆香阁主”。

1928年初秋的一天,上海画界许多名人——贺天健、张聿光、方介堪、熊松泉、马企周、张善孖、张大千等在上海宁波同乡会举办雅集,大家合作《九秋图》。张善孖看见年轻的吴青霞站在一边没动笔,便对她说:“小姐也来画吧。”其实,吴青霞望着众位画家在挥毫时,就想好画什么了,听见张善孖在招呼她,便毫不怯场地提笔挥毫。不久,一枝婀娜多姿的菊花慢慢绽放,在座的各位名家高手纷纷叫绝,张善孖更是点头称是。吴青霞由写一枝菊花而声名鹊起,此后她经常与郑午昌、张善孖、张大千、冯超然、吴湖帆等名流切磋技艺。

1929年3月,画家郑午昌、陆丹林、张善孖、钱瘦铁、贺天健等发起筹备蜜蜂画社,吴青霞是第一批参加者。该社每年花朝日,即农历2月15日要举行社员作品展览。作为画社的唯一女画家,她都选最好的画作参加展览。在一期《蜜蜂》上刊有吴青霞的画,画旁的推介文字为:常州吴青霞,别署龙城女史,善画。山水人物花鸟出入宋元。当代闺阁作家,实为难得。海内鉴家,多推重之。

1934年初,由冯文风、李秋君、陈小翠、顾青瑶、杨雪玖、顾默飞等提议发起,得到吴青霞、陆小曼、唐冠玉、虞澹涵、包琼枝、丁筠碧、徐慧、余静芝、周炼霞、鲍亚晖、谢应薪、谢月眉、杨雪瑶、庞左玉等女士的响应,于同年4月29日正式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这是中国第一个女子美术家,吴青霞被选为理事。当时社会上将吴青霞、周炼霞、房师田等称为“上海画坛十姐妹”。

古今画鱼者众多,但吴青霞画的鲤鱼在书画界享有特别高的声誉,有“江南鲤鱼王”之称。说起画鲤鱼的事,吴青霞还得感谢父亲。一次,吴仲熙购得日本人画的游鱼两帧,惟妙惟肖,吴青霞对此特别感兴趣。但她认为鱼的灵性在尾部,此两帧日本人所绘游鱼尚感不足。吴青霞对父亲说要画鲤鱼,精通画业的父亲对女儿的爱好和追求非常支持,便在家中备着大缸,蓄鱼其中,让女儿每日观其浅翔上下,领略濠上庄惠之趣,此为师法自然的最好途径。吴青霞看过绢本上的鱼和日本画家的鲤鱼,但并未照搬。她觉得宋、元人画的鱼仅具形状而缺乏气韵,比较呆板,而日本人画的鱼尾巴太小,游动无力。她还多次专程赴杭州西湖边的花港观鱼写生,又到上海中山公园请教养鱼专家谈鲤鱼的生活习性,真正把鱼当作自己的“老师”。经过长期的写生研习,吴青霞对鲤鱼的体态结构、生活习性了然于心。进而专门揣摩表现鱼儿灵性的笔法,粗粗勾勒鱼身的轮廓,求其墨的鲜活,然后以工笔细细布鳞点睛,使其出神入化。最后泼墨敷彩,烘托气氛,使整个画面具有“赤鲤腾出如有神”的奇效。在宋、元和日本人画鱼的基础上,吴青霞创出一套自己的画鱼技法,成为“一绝”。1956年,吴青霞的《双鲤图》参加在芬兰举行的世界女子画展,获得高度评价,中外爱画者遂都以收藏她画的鲤鱼为荣。

20世纪70年代在上海举行的一次画展上展出的《九鲤图》是吴青霞的中年力作。日本收藏家铃木先生在展览会上见到《九鲤图》时,翘起大拇指连连称道:“精品,精品!”他一连三天到展览会看这幅作品,之后找到展览会负责人,多次表示愿意重金收购这幅佳作,但均被吴青霞婉言谢绝。在展馆工作人员的安排下,日本朋友与吴青霞见面。铃木称赞《九鲤图》可称世界名画,表示还可加价,只要吴青霞开个价。吴青霞爽朗地笑着说:“这幅画我准备献给祖国,再多的钱也不卖。请原谅。”

回忆一生作画的经历,吴青霞表示自幼黎明即起,如画芦雁重在撇芦苇,用毛边纸撇芦苇,五六年才能达到挺劲飘举、临风作笑之姿。如画人物重在勾线条,也勾了三年。不花一番临摹的苦功是达不到有骨有肉、潇洒飘逸之感的。“深入生活是主要的艺术源泉,我擅长画鲤鱼,幼年养鲤鱼一缸,阳光直射鱼身,金光闪闪。整日静察鱼在水中之乐,对鱼的千姿百态一一写生,自创了一套画鲤工序,把鱼画活。”吴青霞对“师法自然”的创作理念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她认为中国画要师古人,更要师从造化。中国画讲究传统,但并不是走信仰“传统”,脱离大自然或僵化的学习传统都不是正确的创新态度,因此她把直接面对所画对象,零距离地感受自然的清新,作为经常的功课。

吴青霞画的芦雁属于其享誉之作。她幼年即临摹清代边寿民画作,芦苇刚劲婀娜,平沙雁群千姿百态,秋水芦草相缀成趣。吴青霞刚开始学习画雁时,父亲说:“画雁,稍下一点功夫,一二年就可观了。而撇芦可大难,得有七八年的苦练,才能达到出笔劲利,飘举有力。”她将这些牢记在心,锲而不舍,才达到火候。吴青霞在回忆文章里说:“我还爱画大雁。雁爱群尚义,飞鸣宿食均有准则。我十几岁时就着手描绘,临摹过宋人的工笔芦雁,以后渐渐倾注于边寿民。以半写意的大笔,点厾落墨,力求洒脱生动。边氏芦雁,只数不多,布景简单。我感到画大雁要有气势。《西厢记》中有‘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句,何等慷慨苍凉。我追求辽阔的境界,就用山水来补景。平沙曲岸,白苹红蓼,芦苇也撇得远近掩映,疏密有致,气势、境界就不一样了。我画雁,要求显得出江南水阔,漠北沙寒的气象。”

1955年,吴青霞才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吴蕴瑞。吴蕴瑞虽为体育名家,闲时亦挥毫作画,开过画展。在一次联谊会上,吴蕴瑞与吴青霞相识了,两人以谈画为契机,一下拉近了距离。吴蕴瑞非常欣赏吴青霞的绘画,而吴青霞除欣赏吴蕴瑞的画作外,还吃惊于他收藏了多幅徐悲鸿的大作。吴青霞之父喜好收藏,她也谙于收藏之道,知道这些画的艺术价值。在互相欣赏中,他们决定领证结婚了。

1955年,吴蕴瑞收到廖静文的亲笔信,称徐悲鸿纪念馆已建立,现向社会各界特别是徐悲鸿的生前好友征集遗墨。吴蕴瑞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将《愚公移山》、《田横八百壮士》和《负伤之狮》捐赠北京。同时,吴青霞精心临摹了《负伤之狮》。吴蕴瑞在摹本上题词:“忆自1937年日本侵略我国时,余与悲鸿老友随校先后至渝。斯时大江南北俱遭铁蹄蹂躏,每言及悲愤溢于颜面,特为《负伤之狮》之寓意。不幸一代大师竟于一九五三年作古。一九五五年成立悲鸿纪念馆,其夫人廖静文同志征求遗墨,割爱奉贻。并由爱人吴青霞临摹一帧,形神俱得,以作纪念。”

吴青霞是一位全能型的画家。在她的创作中,山水、花鸟、人物,各类题材都有涉及。她的作品以工笔和写意相间,笔墨劲挺流畅,色彩明洁秀丽。吴青霞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鲤鱼和芦雁,这一方面源于她对这两种动物发自内心的喜爱,另外也是她长期悉心观察和对前人作品不断揣摩的结果。她在创作中注重深入生活,因此在一些细节的描绘上,处理更加严谨细腻而不失特色。

上一条: “中国工笔仕女第一人”的戏味人生,看一代宗师女画家王叔晖
下一条: 当代擅长画鱼的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张洪山
首页 | 协会概况 | 新闻资讯 | 展览信息 | 会员信息 | 理论研究 | 作品销售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河北榜书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河北供求网 河北名企网荣誉企业-河北企业名录已收录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作者或原公司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版权,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冀ICP备13014969号-1 冀ICP备13014969号-3